發布時間:2025年10月08日 08:32
9月28號晚上,我守著直播看U16女籃決賽,原本期待中國隊能夠有所斬獲,不料鏡頭一轉,澳大利亞已經以30分的優勢領先新西蘭,解說員都顯得有些氣喘吁吁。
那一刻我滿腦子只有一句話:這比賽是決賽?
還是大人打小孩?
澳大利亞女球員伊莎貝拉·博爾頓,每場能夠得到18.7個得分和7.3個籃板,獲得最有價值球員獎項對她來說非常輕松。
她們此次平均每場能領先對手32.4分,這一成績刷新了亞洲杯的紀錄——需要特別指出的是,這里用的是“刷新”一詞,而非“打破”,因為前一次的紀錄同樣由她們自己保持。自2017年進入亞洲區比賽以來,她們保持全勝戰績,成功衛冕四次冠軍,將U16級別的隊伍變成了自己的練習對象。
新西蘭獲得了亞軍,實現了隊伍歷史上的最好成績,但整場比賽都處于被動狀態,第二節更是迅速陷入困境。
畫面轉向,那位來自新西蘭的小女孩淚眼婆娑,并非傷心,而是困惑:我們付出了整整一年的努力,為何至今仍毫無進展?
更令人難過的是季軍爭奪戰,中國隊遭到日本隊痛擊,排名第四——這是近三年最糟糕的戰績。
賽后籃協連夜發通告:要請歐洲教練,要改青訓。
我聽完他的自嘲,請教練固然不錯,可是十四歲的少年基礎相當薄弱,倉促求教又能彌補多少年累積的不足?
有人往群里扔來通知,2025年開始,澳洲和新西蘭要參與預選賽,不能直接參加正式比賽了。
亞洲籃聯還在嘀咕,要不要把大洋洲單獨拎出去分組。
我注視著屏幕停頓了片刻,隨即領悟了——規則即便調整,也無法改變對方每天放學有球場、有專業教練、有比賽進行的事實;我們調整的是參與資格,他們調整的是能力上限。
臨近終場時刻,澳洲隊替補席上球員們紛紛舉機自拍,鏡頭里新西蘭指導面無表情制定方案,擬定完畢后他悄然抹去內容。
我結束了直播,心中只有一個想法:對方把決賽變成了觀賞賽,而我們還在琢磨如何晉級四強,兩者之間的距離絕非一場預選賽能夠彌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