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年10月17日 23:11
中超四隊在亞冠聯賽的首秀中,最終收獲了1場平局和3場失利。這樣的戰績確實令人失望,因而引發了外界不少批評。比賽之后,這幾支球隊都遭到了廣泛議論,有人指責它們在亞冠賽事中頻繁更換首發隊員,顯得不夠努力,并且對國際比賽經驗不足;同時,許多球迷開始回想廣州恒大從前在亞冠賽場上的強大作風,覺得現在中超各隊同那時的差距非常顯著。
確實能夠看到,這幾支球隊在亞冠賽事里都安排了人員替換,即便像成都蓉城那樣在競賽中較為活躍的隊伍,一旦戰況不妙也會調換關鍵的外籍球員。然而關鍵點在于,為何它們總是“優先考慮聯賽,對亞冠采取保留態度”?這是否表明它們缺少進取精神,只敢在自家范圍內爭斗?
實際情況是,如果能夠忽略情緒化的批評和道德上的約束,單從俱樂部當前狀況來分析,這一點就很清晰:在亞冠聯賽中表現不佳,對于中超的隊伍來說,可能僅僅影響聲譽;然而,如果在聯賽中發揮失常,那么它們可能會遭遇生存難題。
歸根結底,俱樂部若想在聯賽中取得佳績,乃至角逐最高榮譽,才有機會從母公司獲得更多資金支持,也能贏得地方當局更大力度的援助——所有這一切,都必須以真實可靠的戰績為基礎。上海的兩支隊伍,北京國安和成都蓉城,都同樣面對這一困境。
成都蓉城本賽季的表現,讓投資方開始猶豫,如果無法爭奪冠軍,他們可能會考慮撤資,只有贏得冠軍,才能讓母公司重新看到希望,相信他們的投入能夠帶來收益,否則,俱樂部將很難獲得更多的資金。
所以,局外人自然能夠輕易地評論隊伍在亞冠“狀態不佳”,然而,若是確實關注這幾支隊伍的愛好者,就不該草率地認為他們“舍棄亞冠、專注國內聯賽”。畢竟,北京國安必須處理薪資拖欠狀況,上海申花渴求征召實力出眾的前鋒,成都隊也盼望在休賽期增強陣容——這些目標都無法僅憑“信念”或標語達成,務必仰仗實際的資金支持。只有贏得中超聯賽的冠軍,企業界與地方當局才可能愿意投入資金,只有如此,球隊才能得以持續運營。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若拿廣州恒大在亞冠賽場的巔峰時期作為參照物,以此來評判當下中超聯賽各隊的競技狀態,這種做法未免有失公允,并且過于理想化。
我們不妨回想,恒大當年在亞冠的強勢,并非全然依靠“斗志”和“堅韌”吧?更為重要的因素,是他們擁有遠勝其他亞洲對手的頂級外援和充足的財力支持——單場獲勝的獎金,有時甚至抵得上一些中小俱樂部整年的薪水總額。在金元時期,中超多數花費較多的球隊在亞冠中都有一定實力,比如上港曾進入四強,魯能和蘇寧也經常能從小組出線晉級。這其中的道理很明顯,就是需要大量資金才能吸引優秀外援,并提升球隊整體水平。
換言之,若以恒大昔日的表現來衡量當今中超隊伍,那么唯一的出路或許就是重新啟動“砸錢模式”;又或者,我們只能靜待國內球員整體能力大幅增強,即便替補也能與日韓隊伍匹敵——不過這顯然需要漫長時間。可以預見,未來三五年間,中超球隊在亞冠賽場上的被動局面大概不會出現顯著轉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