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年11月02日 23:19
2014年,中超各俱樂部總收入突破20億元,數額為20.1512億元,廣告贊助是俱樂部收入最大來源,金額達8.345億,相較于2013年有較大增長,和去年比,贊助商涉及行業更廣泛,其中汽車及制造業、旅游業及酒店占比增大,房地產行業投資金額仍最大,占比達35% 。
2014年,中超公司整體收入達4.4億元,凈收入2.7億元,是上賽季的2.26倍,賽季初,中國平安以每年1.5億元金額簽下中超4年冠名權,創下中國足球職業化聯賽冠名費新高,據悉,每家俱樂部將獲1000萬元左右分紅,遠超上賽季570萬元 。
與相關數據所顯示的情況相符,不管是俱樂部這一主體,還是中超公司這一主體,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依舊是廣告贊助。
收入缺少真正盈利利器
歐美職業足球聯賽的收入主要是從三方面來的,這三方面分別是媒體版權費,門票收入以及商業開發。比如說英超,它最大的收益所在是媒體版權費,這項費用在總收入里占比超過50%,據了解,今年英超電視轉播所獲得的收入達到了6億英鎊,大概換算成人民幣是60億,就算是日本J聯賽,其電視轉播收入也已經超過了77億日元,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4億,然而中超公司在2014年得到的電視轉播收入僅僅只有3600多萬元,在總收入里占比9% 。
2014年,中超門票收入約1.2億元,下降趨勢明顯,過千萬的俱樂部僅4家,原因是幾乎所有俱樂部租用比賽場地,意味著每個主場俱樂部至少拿出60萬元左右繳納場租費與安保費,且該費用隨物價及人工成本增加逐年上漲 。
在商業開發這一方面,拿特許商品當作例子來說,今年整個中超聯賽全部俱樂部的特許商品所獲得的收入是2000萬元,和去年的717萬元相比較,增幅是非常大的,然而對于整個市場來講,這個數字依舊是過于微小的,甚至還達不到2013年西甲球星C羅個人球衣銷售額的1/30 。
畸高薪資吞噬收入增長

2014年,16家中超俱樂部整體仍處于虧損狀態,虧損額度是2.22億,造成虧損主要原因是球員及教練薪資畸高,英國《每日郵報》日前對全世界聯賽平均薪資水平做了統計,中超球員人均年薪20.9萬英鎊約合200萬人民幣,排名世界第15位,亞洲第一。
2014賽季,中超球員薪資總額達17.81億元,比上賽季增長24%,自2011年起球員薪資總額已連續4年呈增長態勢,廣州恒大以2.88億元居薪資總額第一位,山東魯能以2.86億元位居第二位,今年中超有7家俱樂部球員薪資總額超1億元,有6家俱樂部球員薪資總額低于5000萬元。
2014賽季,中超有16家俱樂部,這些俱樂部總支出里的91%,被用于支付球員教練薪資以及轉會費,而在歐美職業俱樂部,存在一條經營紅線,這條紅線就是薪資等人力成本不能超過俱樂部總收入的50%,顯然,畸高薪資結構已經成為中超發展的最大掣肘。
管辦分離帶來盈利機遇
12月21日,在中國足球協會職業聯賽總結會期間,中國足協職業聯賽理事會執行局局長馬成全透露,中超公司負責競賽組織,負責場地安排,負責賽程編排,負責俱樂部管理等事項,執行局則負責上述賽事的監管,負責上述賽事的注冊,負責上述賽事的準入,這是中國足球管辦分離深入發展的一步,可以讓中超更協調,更順暢。
這是一則令人久違的利好消息,此消息意味著,2015年中超聯賽會朝著管辦分離的方向,邁出堅實的一步。在政策紅利的鼓舞之下,當下中超成了國內最具吸引力的商業賽事。聯賽營業收入主要依靠廣告贊助,在經營開發以及利潤所得方面,中超與歐美職業聯賽仍存在很大差距。這表明,中超聯賽在提高競技水平的同時,還需拓寬多條收益渠道,像媒體版權收入等,融入更多市場元素。
中超聯賽距盈利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
(王輝)